研究发现,1826年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出版的16卷本《王阳明先生全集》(Wang Yangming Xian Sheng Quan Ji),堪称阳明学西传史上的一桩盛事,但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与阻隔,全集并未对汉学家之外的西方受众产生太大影响。除日本学者羽贺在《日本亚洲学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发表一篇有关日本哲学流派的英文文章Note on Japanese Schools of Philosophy中曾简要提到王阳明,整个19世纪西方世界几无阳明学的声音。阳明心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肇始于《传习录》的英译。《传习录》系由王门弟子徐爱与钱德洪等编辑,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该书全面涵盖王阳明思想,体现其授课方法和语言艺术,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被视为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资料。1916年,美国哲学与心理学教授、传教士弗雷德里克·古里奇·亨克(Dr Frederick G. Henke)完成了《传习录》的首次英译,并以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为名由Open Court Publishing Co.出版于伦敦。该书正文包括《王阳明传》和部分著作摘译,《王阳明传》主要以钱德洪所撰《年谱》为依据对王阳明的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著作摘译则包含《传习录》、杂文、书信以及书信后续等部分,“使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第一次完整地进入西方”。
1951年,斯坦福大学中国学家芮沃寿(A. F. Wright)发起成立美国的中国思想委员会,并于次年9月召开了首次学术会议,此后出版的论文集中发表了倪德卫(David S. Nivison)的《王阳明以来中国思想中的“知”与“行”问题》。在美的中国学者张君劢1955年在《东西方哲学》期刊上发表《王阳明的哲学》(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一文,1957-1962年出版两卷本《新儒家思想史》(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以四章的篇幅详述王阳明的生平、学说、论辩、后学;1962年,张君劢还出版了《王阳明:中国16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Wang Yang-ming: The Idealist Philosopher of 16th Century China)一书,围绕王阳明思想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心”和“致良知”,对阳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书末附有涉及王阳明研究的英文参考书目,被视为西方世界迄今为止对王阳明讨论最全面的一部著作。1963年,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陈荣捷(Wing-tsit Chan)发表《传习录》新译本,引起新一轮研究热潮。此后20年间涌现诸多阳明学研究学者,如加拿大著名华裔汉学家秦家懿(Julia Ching),把王阳明的67封重要书信译为英文,而其中有27封从未被翻译过;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Tu Weiming)将波士顿打造成美国新的阳明学研究中心。正是这些汉学家及华裔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得阳明学研究在海外蔚然成风。1972年夏威夷大学举办纪念王阳明诞辰五百周年及王阳明思想的国际讨论会,引起学界极大反响。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年轻一代的阳明学者迅速成长起来,国际上涌现出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专著与博士论文。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本科、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哲学系,师从中国哲学专家倪德卫和李耶立(Lee H. Yearly)的美国学者艾文贺(Philip J. Ivanhoe)。1990年,艾文贺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儒家传统中的伦理学:孟子和王阳明思想》,分析孟子-阳明心性学派的内在传承,认为王阳明的心性论是在吸收儒道思想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道德形而上学。2009年,艾文贺又出版《“陆王学派”儒家文献选读》(Readings from the Lu-Wang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一书,选译《传习录》《大学问》节选以及部分论学书信、诗歌等,被认为是英语世界陆王学派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