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国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逐渐风靡世界,与丝绸、瓷器等,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让我们一起重温十八大以来5年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的“谈茶录”,一起听他讲茶的故事。
习主席的“文化茶”
【关键词:贵州出好茶】
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原文刊于央广网2014年5月15日)
【背景材料】
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在讲话时提到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喝茶与送茶】
茶可以喝,必须喝,可以送,亲戚朋友为何不可以送点爱心?只是不可以给贪官送。中国自古礼尚往来,节日送礼是传统习俗,怎么可以禁止呢?只是要简约,节约!(原文刊于中国网2015年11月20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参加福建茶产业促进会表示,茶必须喝。为什么必须喝?习主席也给出了三点理由。一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二是改善茶农生活生产,三是改善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中国茶文化上下五千年,茶饮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根植于中国传统。饮茶不仅利于健康、利于民生、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是祝福、团聚、情谊、清廉等中国节日文化的特定符号。
【关键词:中华文化重要载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希望你们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原文刊于《浙江日报》 2017年5月19日)
【背景材料】
这是2017年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贺信中的一段话。5月17日至21日,由农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举行,主题是“品茗千年中国好茶”,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举办的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叶盛会。茶博会以成就展示、贸易洽谈、合作交流为主要内容,重点展示我国和世界茶产业发展成就,促进茶产品贸易合作,交流茶文化,合力打造符合“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性茶叶品牌展会。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和利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物流走廊,更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合作模式,为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习主席的“外交茶”
【关键词:万里茶道】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当前,我们两国正积极推动各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不断创造出更多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我们要推动两国合作从能源资源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金融等领域拓展,从商品进出口向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转变,不断提高两国务实合作层次和水平。(原文刊于201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的一段话。“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今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路”。
【关键词:文化交流】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原文刊于201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的一段话。1664年,英国商人第一次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到18世纪中期,饮用中国茶已成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随着英国移民大量迁往北美大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也带入北美。1690年,北美殖民地东北部的波士顿出现了第一个中国茶叶代销点。当时有人曾经写下日记,记载着“在北美,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终日不能离口”。正是茶叶的重要性,北美民众在1773年12月16日发动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将英国强行倾销的积存变质的茶叶全部倒入海中,以发泄对英国殖民者的不满。茶叶一下子成了促进美国独立战争的催化剂。茶叶贸易在国际经济、文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和而不同】
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中的一段话。中国和欧洲都有悠久、丰富而各显特点的酒文化,茶也很早就从中国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的茶文化,茶和酒在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都在世界文化文明交流中充当重要媒质的角色。今天我们看茶与酒远不止于它们之间的融合或并立,更是以文明多元和而不同的胸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看国际风云的大舞台和文明进步的大时代。
【关键词:友好合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这句中国古诗来形容中巴关系再贴切不过了。中国和巴西远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没能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恰似中国茶农的辛勤劳作一样,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友情。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旅居巴西17年,在他居住的八德园画出了《长江万里图》、《黄山图》、《思乡图》等传世珍品。(原文刊于新华网2014年7月17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演讲中的一段话。1812-1819年间,一批中国内地茶农被葡萄牙殖民者招募经澳门遣往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人在巴西种茶获得一定成效。中国茶工把种茶与制茶技艺传授给了巴西人民,开创了在美洲大陆种茶的先例。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巴西生产的茶叶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甚至还打入国际市场。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巴西茶荣获第二名,仅位列中国之后,可见中巴两国茶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中国茶农对在巴西试种茶成功与巴西种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红茶飘香】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有勤劳勇敢的人民,还有香飘四溢的红茶、晶莹夺目的宝石,令人向往。我很高兴即将访问这个美丽的国家,亲身感受“印度洋明珠”的璀璨之光。(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14年9月17日)【背景材料】
2014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并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斯里兰卡在18世纪末沦为英国殖民地,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没有人对茶叶感兴趣。直到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并在康提附近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下第一批种子。19世纪70年代,枯萎病使咖啡园遭受灭顶之灾,而能够抵御病害的茶叶大难不死。于是英国种植园主们购得兰卡中部山区的大片土地开发茶叶种植园,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如今,斯里兰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而锡兰红茶作为世界四大红茶之一(其他三大为中国安徽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被誉为“献给世界的礼物”。
【关键词:以和为贵】
中印两国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佛兴西方,法流东国,讲的是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佛教交流。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之谊。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等传入印度,成为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佐证。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中华民族主张的“天下大同”和印度人民追求的“世界一家”、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和印度人民倡导的“不害”是相通的,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中的一段话。184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福琼来中国,目的是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同时寻找中国的茶农茶工和栽培工具,帮助英国政府在其南亚殖民地大范围建立茶树种植园,通过全球茶叶贸易获取巨大利润。福琼的中国之行无疑是世界茶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关键词:文明与社会进步】
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一直相互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四大发明在英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富论》、《天演论》等英国名著则为近代中国思想界打开了全新视野。中国丝绸和瓷器曾经令当时整个英伦为之倾倒,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则使世界丝绸业和制瓷业脱胎换骨。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原文刊于央广网2015年10月21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20日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致辞中的一段话。1650年,荷兰商船将中国红茶首次引进欧洲。17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皇一世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直接从福建进口茶叶。自17世纪起,西方商人用茶船将红茶从中国运送到英国,再利用茶车将红茶运往内陆各地销售。虽然茶贸易早已有之,但当时我国只出口茶叶,不出口茶种。大约在18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植树采集家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于是在印度培养了十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并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红茶文化。
【关键词:开放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简·奥斯汀、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让中国人感受到英国传统文学的魅力,《猫》、007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神探夏洛克》、《唐顿庄园》等当代英国文艺作品也受到中国观众喜爱。贝克汉姆等足球明星,曼联、阿森纳等俱乐部在中国拥有众多球迷。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超过15万;汉语热遍及英伦三岛,6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今年是历史上首个中英文化交流年,两国艺术家的交流精彩纷呈。这一切,印证了中英友好已深入人心,两国关系长远发展有着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背景材料】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重要演讲中的一段话。下午茶是饮茶之风传入英国以后由英国第七任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在1840年创造出来的。公爵夫人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常常会感到饥饿,而根据当时的风尚,晚餐要在八点钟才会开始,于是午餐和晚餐中间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公爵夫人就命人把茶、黄油面包和蛋糕在下午晚些时候送到她的房间里去吃。这以后就成了她的习惯了,而且她开始邀请好友一起来饮茶吃点心。自此之后,茶歇就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在19世纪80年代,通常下午茶会安排在起居室,时间大约是在下午四点到五点,而上层社会的女士们则会穿着长裙,戴手套和帽子来品用下午茶。
说明:内容来源于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