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全球服务热线
347-721-5583
新闻类别
联系我们


Tel:347-721-5583
Email:ustsgl@yahoo.com
网址:www.ustsgL.com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中国文化报丨许鸿飞雕塑艺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齐聚 共论许鸿飞雕塑作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 许鸿飞雕塑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许鸿飞雕塑艺术学术研讨会于展览开幕当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研讨会上,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许鸿飞雕塑作品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创新性等展开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伟光主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卢禹舜



许鸿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艺术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等,这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创作研究单位所应积极倡导的。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他把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给海内外的观众;通过作品反映这个伟大时代,许鸿飞是一个很好的践行者。他的作品会成为我们的收藏和长期陈列。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  王林旭



胖瘦不分国界,许鸿飞的艺术抓住了世界的共性。他通过“肥女”这个艺术符号和艺术创作的范式,向世界传达美。外国人为什么看中国的艺术作品?看什么样的作品?是要看有创新性、传承性和共通性的作品,这恰恰应和了当下在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对人本体的诠释。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许鸿飞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载体,通过国际交流,用雕塑讲好中国故事。



许鸿飞的创作源于自己的生活,来自他身边的故事,传递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体现了作品的时代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


我认为空间雕塑作品的过度夸张很难把握,而许鸿飞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体现了艺术家特有的空间感受力。其作品通过“肥女”的肢体造型,强调动态和肢体语言的表情性,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从题材和选择视角来看,许鸿飞的作品存在很多民间元素,尤其是民间泥塑,充满趣味性。作品中的幽默性融入了情感,作品体现出了生命力。“肥女”具有民间性、民族性的同时,还兼具世界性,有着世界共同的审美特征。他用雕塑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外国人一看就明白,因为幸福、快乐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许鸿飞在对外传播上确实作了很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纪录频道导演  王建国



10年前,我和许鸿飞相识在黄永玉的万荷堂。当时,我带着一位海外的旅侨,他想为自己的父亲做一尊雕塑。黄永玉看了好几位雕塑家做的小样都摇摇头:“你给父亲做的雕塑,不是供在庙堂让人顶礼膜拜的,而应该将其放在庭院或广场,哪个小孩都想上去摸一下,是一个亲切的‘老爷爷’形象。”说着,黄永玉就带我们到后院,看许鸿飞为他塑的一尊雕像,只见雕像中的黄永玉端着烟斗,非常传神。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艺术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每次见到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在不同地方展示,我都有一种惊喜。在公园里、广场上和乡村,都能看到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围着雕塑合影。当今,大多数女性都在为减肥而焦虑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雕塑,它给人以自信,赋予生活一种喜剧效果,它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更加率性、随性、天真、浪漫。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于文江



许鸿飞不善言谈,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内心世界的诙谐、幽默。许鸿飞的符号是“肥女”,她善良快乐、自由美好,展示出的人物性格也带有温度。



许鸿飞以一己之力把中国文化推广到国外,让西方人了解当下中国人的思考,了解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并得到大家认可,这相当不简单。



许鸿飞的作品不是庙堂艺术,它们在公共空间展示,真正做到了融入生活。其表现的就是平凡的生活,又不失诙谐,如胖女人飞起来的作品《飞琴》,胖女人在缝纫机前做衣服的作品《嫁衣》,包括作品中出现的小猪、鹅等都非常鲜活,也给我以创作的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  工



许鸿飞可以就“肥女”这一个题材不停翻转,从他的作品可以体察生活的每个角落和细节。许鸿飞不受理论教条的影响,其雕塑作品对于“瞬间”的把握很有意思,让人联想到过去和未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从“瞬间”展开雕塑的时空关系。此外,对于雕塑中的时空关系,许鸿飞进行了重新诠释。如《吻》《飞歌》《雪中舞者》等作品都在强调大体量的悬空感和失重感,用雕塑的方式让观者体验人在不同时空的感受。



用雕塑表达“肥女”的“肥”,同样耐人寻味,人那种“多肉”的感觉会形成凹凸,我关注到《清泉》这件翡翠作品,凹下去的部分富有弹性、肉感和温度。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内在结构是支撑骨架。将一个胖女人撑起来的是什么?藏在肉里面的支撑是什么?从外部形式切入,观众可在作品中获得视觉上的形式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  丁  宁



许鸿飞在创作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去做艺术传播工作。这让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肥女”经常在世界各地展示,艺术家没有底气是绝对做不到的。



在传统雕塑中,作品往往是仰视的对象,雕塑对象是改写历史的英雄人物,而许鸿飞做了根本性改变,“肥女”就是普通人,观众可以和“肥女”勾肩搭背并模仿“肥女”的动作拍照,这就构成了观众和艺术的平视,也正是检验艺术家成果的最好方式,是艺术创新上的推进。“肥女”还有一种飞动之美,这是许鸿飞艺术语言的创新。他对于铜、汉白玉、翡翠、木头等多种材质的运用和把握,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多面性。



在抗疫题材的作品《测核酸》中,“肥女”大大地张开嘴,这打破了传统雕塑的规矩,因为一般的雕像人不能开口,开口后的空洞很难看,这是许鸿飞反古典限制雕塑的大胆尝试,他把日常化变得幽默、趣味性十足。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  王  平



许鸿飞塑造的人物形象长得“丑”,也比较有“土”味。这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其实是“审丑”,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戏剧里有丑角,书法绘画中也一直有“审丑”的传统。轻外在美而强调内在美,许鸿飞的塑造,内在精神上扬,传达出了幸福快乐和自信。不是表现年轻的美女,而是表达人物形象的母性和生命活力,“丑”得不入时尚之眼,却传达出了真善美。



许鸿飞的夸张手法与中国民间艺术一脉相承,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中如亨利·摩尔追求的圆润和流动感,这样的艺术语言很有亲和力。大众还能从不同的雕塑中读出自己的人生体验,许鸿飞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陈  明



古典雕塑都是面向贵族、英雄等人物,属于纪念碑式的。而今,雕塑发展的趋势是公共性更强。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出现了公共性和个人性的互动关系,这种关联性是很有趣的现象。许鸿飞的雕塑作品虽然是极具个性化和夸张性的“肥女”形象,但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性很强。


许鸿飞毕业于广州美院,其创作发展脉络和拓展趋向非常清晰。在吸取现代雕塑元素、东西方雕塑精髓的同时,又非常自然地把个人情绪融入其中,形成特有的雕塑风格。他的雕塑语言写实又夸张,同时关注社会,题材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诙谐的乐趣与夸张的造型,寻找艺术的趣味,《打疫苗》《三个女人》都是造型反差的形式对比,《天使》表达了疫情期间人们面临重压的乐观精神。艺术家在日常性当中寻找精神的深刻性,为作品开拓更加宏大的精神空间,这是成熟艺术家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李昌菊



对于女性而言,“胖”是一个敏感词,减肥是一生的事业。许鸿飞塑造的“肥女”,带给我非常不一样的印象,它不符合当代审美,但在艺术家的塑造下,却能如此自在、活力四射、乐观飞扬、浪漫奔放……



他的作品日常化和代入感极强,观众也在沉浸式观展。无论在城市、乡村还是殿堂展厅,都能与人产生共鸣,当它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的时候,我就会思考这个形象的价值。而我的总体感受就是生命的张力,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物形象处于飞跃、飘动、舞动、跑动等状态,打破了日常态,她们单纯且快乐,观者很容易被带进那种情绪并与之产生共情。



第二,许鸿飞善于驾驭各种手法,如具象、抽象的雕塑语言。“肥女”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变形和抽象,是综合手法的运用,艺术家重视动与静、轻与重、单纯与丰富等对立语言的处理,看起来是胖女人,但内在又是很纯净的女性形象,作品耐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洋



许鸿飞的雕塑可以说具有时代的表征,是社会与时代的精神密码。总体来说有四个特点:



第一,形式感。他的很多雕塑是大体量的主体加细小的体量支撑,即大体块和轻盈的支撑点,类似于传统雕塑中的《马踏飞燕》。轻盈性、失重性被许鸿飞再次强化。



第二,写实的造型和意象表达的特点。许鸿飞的很多肖像雕塑没有背景,直接从人物姿态表现叙事性,从内核上来看,这与中国传统雕塑一脉相承。如他的冬奥题材作品《凌空漫步》《逐鹿冰场》等都体现出这样的特征。



第三,金、铜、汉白玉、翡翠等材料多元呈现。除了增加媒介的丰富性,艺术家还把媒介的触摸感发挥到极致,包括不同媒介的衍生品,都突出了肌理和触感的表现。



第四,题材表现的跨界性。许鸿飞的作品有主题性社会历史题材,还有表现民生的题材,他能在广泛的题材中,把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得很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礼宾



许鸿飞的雕塑透露着中国工匠的传统。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气韵生动的运行方法。其作品造型丰满,甚至有几件接近于圆,让人感受到雕塑的“动”和“飞”,这样就能把作品的感染力和情绪表达出来,“肥女”的身姿、嘴角和眼神与中国古法用笔的走形一样,让人感受到通畅的快乐。此外,许鸿飞的创作领悟与学院传统不一样,有很多来自民俗传统的元素。

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金  新



从外形上,“肥女”形象有着原始生命力的底蕴流露,从精神层面上,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释放出自信甚至是一种强悍的自在自得和无所顾忌,带有现代女性的精神意味。我认为她是传统和现代、外形与内在相结合的多面形象。

许鸿飞深入“肥女”形象到了一定的层次,他就化身为“肥女”。如《带我飞》,我的解读是:并不是“肥女”真的飞起来了,而是心里的幸福感飞起来;还可以解读为带有象征的意味,奔跑不息的健硕男士象征我们文化中的自强不息,“肥女”的形象象征着厚德载物等。作品《飞歌》中,大提琴旁的“肥女”也是飞腾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在音乐世界中遨游飞翔的感受。从女性观众视角来看,审美标准的问题引发现代女性对容貌身材的焦虑,“肥女”的出现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负责人  邓  柯



我想把许鸿飞的艺术称作“涌动的团块”。其作品出落得自然,迸发出原发的力量。涌动形体体现了力量的骤增,是蓄势待发的状态。“肥女”是涌动而释放的力量。这些团块是欢乐的,团块的隆起是力与力的对抗张力,是全然释放所迸发的力量。



作品在捕捉瞬间时透露出真挚,尤其是表现疫情的系列作品中有很多对于“瞬间”的把握,那是天然情感的流露,作品自然、不迂回,呈现出轻盈的动感,同时透露着质朴的气质。很多作品除了捕捉到风趣、诙谐之外,还透露着严肃的气质,我解读为“严肃地幽默着”。


艺术家  许鸿飞


我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果模仿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我就不敢去意大利展览,模仿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就不敢去法国展览。我的作品带给大家的幽默、快乐和爱都有世界共通性的情感。



记得刚在欧洲展览的时候,很多人不敢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会像“肥女”一样快乐、幽默、自信。因此,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西方的主流,让他们通过现代艺术了解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邀请我去举办展览,通过作品传达的快乐和力量抗击疫情带来的压抑,实现了“请出去”“请回去”,我要继续用雕塑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我开启了国内百村展,不断在乡村调研,创作了很多跟乡村有关的作品,包括各种动物,表达了丰收的喜悦,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共分 1
 友情链接:携手打造 全球大连结 连紧一带一路 共享无限商机 世界级会议及展览 创造商机 
关于时代广场 团队成员 新闻资讯 经营项目 合作伙伴 联系方式
电话:347-721-5583 邮箱:ustsgl@yahoo.com
地址:时代广场 邮编:NY1001
Copyright©2003-2025 版权所有:时代广场全球直播间